사이드바 영역으로 건너뛰기

20130603 趙剛老師新書發表會後記(20130602)

2013/06/02 趙剛老師新書發表會後記

2013년 6월 3일 오후 5:46
 

把陳映真的「左翼」和「統一」分開來,以及把他的「文學」和「思想」分開來的方式,這就當然是以對統一和思想的判斷為前提的。而且,這些判斷,很可能以對中國革命以及其後的歷史的判斷為前提。台下的杭之(本名為陳忠信,因高雄事件坐過牢的民進黨的所謂「中國通」)所提出來「文學掛帥論」以及與談人陳柏偉所提出的「左翼掛帥論」,都屬於這樣的方式。

 

不過,趙剛先生對「中國」基本上保留任何判斷 。這也是我採取的策略性方式。因為經過「冷戰」而被遺忘和斷裂的「中國」認識,如同我們對「北朝鮮」的認識一樣,是非主體性,也是外在性的。如果沒有為了確保自己的「主體性」的集體思想解放實踐,而直接把「中國」或「北朝鮮」當作批判的對象或判準,這樣的「左翼」很可能永遠留在對台灣或南韓的歷史外面的理論的層次。

 

因此,趙剛先生保留其判斷,似乎認為透過陳映真的「小說」重新閱讀陳映真,才能以內在於「台灣」的方式,閱讀陳映真。透過「小說」得到的「抽象」,不是從對中國的直接認識或所採取的政治立場所演繹的,而是透過當初設定的思想解放的問題意識,把對歷史和現實的當前支配性認識加以解體掉,努力提供尋找運動和思想的新出口的線索。

 

因此,在我看來,昨天討論當中,與趙剛新書形成有意義的論點的,就是邱士杰的討論。 在那裡,雖然沒有那麼明確,但可以發現與「傳統與現代、鄉土與民族、台灣與中國」等的二元化,具有緊張和衝突的內在於台灣歷史的陳映真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而,內在於陳映真的「國民黨左派」的契機,也是在台灣把陳映真加以再脈絡化的重要面向,同時也是在歷史和思想方面,台灣成為參與「中國」的積極的部分的媒介。有趣的是,我認為,這就與王曉明老師在討論中國早期現代思想的時候,給「國民黨左派」賦予積極的意義,是一脈相通的。當然,我也感覺到邱的討論中的某種症候性矛盾。因為他一方面提出如此的某種解放性的思想論述,但另一方面也以「國際主義」來提出「第三世界」的局限。我認為,這在方法上似乎無法解決普遍性或普遍主義的問題。

 

另外,趙剛先生的新著裡,也收錄一篇反駁白永瑞老師對陳映真的批判的文章。我記得,此論點大約1年前已經提出過。趙老師,認為白永瑞(以及白樂晴)老師所提出的台灣-中國-世界的重疊,與台獨派把台灣實體化的格局類似,這在陳映真那邊不可能成立的。因為在陳映真那邊台灣和中國不能重疊。在這裡,我可以發現白永瑞老師以「韓國」的討論方式來介入台灣的討論。但在我看來,白老師沒有做好充分的介入準備。

 

但把此問題追到底,我就發現這不只是「介入」層次的問題。其實這裡也有認識「主體」的問題。因為那裡同樣有「南韓」的實體化的問題。這個「實體」,基本上意味著歷史上把當代的現代國家當作稍微絕對的單位,因此這些論述在他們的展望上具有基於「現代性」的制約。白樂晴老師或白永瑞老師的討論,所提出的「分斷體制」,雖然正確的呈現了當代歷史結構的複雜性和現實性的某一面向,但往往淪落為「國家主義」的論述,是因為那裡還沒有真正形成把「分斷體制」歷史化而終究挑戰「現代性」的機制。因此那裡也有過度強調當代歷史中「韓國」的主體性的問題。而且,雖然其論述中的「變革」非常現實,而現實到可以與「中道主義」結合,但越如此越脫離當代中的矛盾和政治性而有危險淪落為「去政治」的知識分子論述。總之,對南韓來說,「台灣」這麼成為一個把白永瑞和白樂晴的論述加以複雜化而重新消化的重要參照點。我個人也希望,白永瑞老師提出反駁或補充,以豐富化論點。

 

附記:白永瑞老師對南韓的「批判性中國研究」以及對李泳禧先生的詮釋,也可以被症候性的閱讀。在那裡,白老師正確的提出在韓國的中國研究,不能把現代和前現代分開來對待。但我也發現那裡也有從「對現代的認識」演繹出「前現代」的問題。因此我感到,他的歷史討論,是一個自然而沒有矛盾的展開。此問題也關係到「朝鮮-大韓帝國-大韓民國」的歷史的批判性「相對化」,終究也包含透過「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內在化,形成批判性主體性的問題。

진보블로그 공감 버튼트위터로 리트윗하기페이스북에 공유하기딜리셔스에 북마크